网站首页
系部动态
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
培训项目
培训成果
返回主站
搜索
校企合作
宿豫中等专业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首页 > 校企合作


  关于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开展情况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背景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为主、院校参与的原则,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模式,即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企业职工培训作为继续学习的一种手段,在帮助企业迎接竞争性挑战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职工培训可以有效地帮助企业创造价值或赢得竞争优势,重视职工培训工作的企业会比他们的竞争对手表现出更好的经营业绩,更有信心迎接竞争性挑战。培训增强职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职工受益也会使企业受益。培训是管理的前提、培训也是管理的手段。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

  为贯彻落实《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财政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苏人社发﹝2019﹞177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企业职工学历和职业技能水平。为了充分了解企业职工思想现状,了解企业对职工培训要求和规划,建立系统化、结构化的企业内部培训体系。宿迁技师学院副院长马文振带领培训部负责人对宿迁市中心城区的江苏秀强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惠然实业有限公司、长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江苏京邦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宿迁国风塑业有限公司、宿迁联新阀门有限公司、宿迁双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江苏赛得利(宿迁)有限公司等8家相关企业就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走访调研。

  二、调查时间、地点、方法

  1.调查时间:2021年2月——2021年5月

  2、调查地点:宿迁市中心城区8家企业

  3、调查方法:座谈

  三、调查内容及分析

  (一)目前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对培训工作不够重视。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职工的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对职工的素质培训和技术培训不能及时进行,大部分现场职工各部分管理人员不能得到有效的培训。缺乏“苦练内功、培养后劲”的意识和行动。

  2、培训工作尚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技能培训上,且多以陈旧的培训方式为主,培训效果较差,没有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合理地进行布局规划,缺乏分专业分层次和循序渐进的培训。

  3、没有调动职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目前培训工作被动参加的多,主动学习的少,应付的多,真正求知的少。由于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需求和员工个人发展的要求不能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加上培训工作没有结合企业生存的一些根本性问题,因而难以充分调动职工培训的积极性。

  4、培训方法落后,多数情况下培训工作采用讲授和技术问答的形式,没有采用互动练习的设施,缺少基础设施的配置。

  (二) 人才管理与技能

  1、 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层管理者获得了较高的支持率。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不断创新、发展企业的重任,在工作任务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职工认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做到了用人所长,但仍有20%人员认为存在不公平现象。

  2、 部门内部沟通基本顺畅,但部门间衔接急需加强。多数职工普遍反映,在实际工作中,上级对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较强,并就工作内容进行沟通。也有一部分职工反映,部门间的工作衔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时候只是职工自己沟通和联系。对于部门内部的职工间沟通,调查者则在三个方面表现较为均衡:自己协调、询问同事、求助领导。

  3、 一线技能岗位人员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据集中座谈了解,多数职工认为,在以后的工作中,需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个人素质,依次为:责任心、团队文化、公平性、业务能力、职工激励、成就动机。

  (三) 团队精神状况和素质

  1、 除少数职工外,团队士气良好。在实际调研中,36%的职工认为我们团队的精神非常高昂,60%认为我们团队是一个充满关爱、团结一致的集体,但4%的职工认为团队现处在低迷的时期。针对团队的特定成员进行调查时发现,约有45%职工反映某些职工没有与整个团队融合起来,表现出例外或特例的行为。

  2、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没有紧密结合。团队是由个人构成的,个人业绩是团队业绩的基础,只有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绩效息息相关,才能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3、 团队的素质能满足工作要求,但总体提升缓慢。据座谈时统计显示,半数职工认为企业团队的素质与优秀企业相比,总体水平不差上下,25%认为略差,15%认为较差。在职工与团队合作的信心方面,30%职工认为团队正向有利方向发展,35%认为没有变化,20%保持观望状态。在团队素质的提升方面,40%职工非常认同我们的团队正在进步,35%基本认同这一事实,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认同。

  (四) 职工个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挥

  职工专业技能的自我评价。职工普遍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自身的专业技能比较满意,这一比例高达80%,仅有15%左右的职工认为自己的技能相当完备,与此同时,5%职工对自身知识与技能表示了不满,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

  四、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目前企业的培训现状,为了让企业的培训更有效,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应当以企业为主导确定具体培养任务,学院与企业分别承担。在企业主要通过企业导师带徒方式,在学院主要采取工学一体化培训方式。学院和企业共同推行车间+教室互动培训教学,推广集中学、分散学、掌中学、网上学等新型培训模式。具体建议如下:

  1.制度化管理项目实施。学院将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列为年度重点工作,成立分管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负责工作规划、督导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教学、管理、监督等三个工作小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根据企业新型学徒制开展工作要求,企校共同制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分解落实各自的工作责任,并指定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任务的专职责任人。培训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机制,系部是培训工作实施主体。各系负责人是该项目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系均要选聘一名责任心强的教师负责此项工作,负责计划制定、教学组织、材料收集整理、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安排等。

  2.规范化管理工作流程。在深刻领会省市企业新型学徒制相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宿迁技师学院制定了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流程,并绘制了 工作流程图,即“组建专门团队—对接园区企业—洽谈签订合作协议——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制订项目管理制度——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配备师资、设备及场地——组织实施教学管理——考核评价项目实施成果”。同时明确每个环节的工作目标、要求、步骤及进度。

  3.个性化定制培养方案。根据各个企业特色,按照 “企业主导”“一企一案”的原则,通过“实地调研、专题研讨、企业座谈、专家指导、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深入采集企业及员工的培训需求,构建“20%素质课能力+20%专业理论能力+60%岗位技能能力”的课程体系,定制具有鲜明企业特色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

  4.多样化组织项目教学。依据企业生产及学徒工特点,由企业导师及学校教师组成的“双师”团队开展深入研究,坚持“开放、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原则,采取工学一体化教学培训方式,以“送教下车间”为主要形式开展培训。采取“车间+教室”互动培训教学,采用集中学、分散学、掌中学、网上学等多样化新型培训模式。此外学院还利用已有的智慧化校园网站作为教学平台,应用“互联网+”设置线上课程,开发手机APP、微课、职业培训包等开展项目教学。并且结合企业生产和学徒工作生活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制管理。

  5.过程化控制考核评价。为保证项目实施的质量,培训部联合委托开班企业,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指导下,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指导、监督,实施过程控制,保证培训质量,达到培训要求。此外,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对学徒制项目开展的考核要求,学院督导组制定相应项目考核方案,采用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过程性检查与效果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项目实施进度、实施质量、实施效果开展阶段性评价,确保了学徒制项目工作的有序推进。将学徒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对学徒的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按照《江苏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实施方案》中的评价认定条件,向考核合格学员颁发证书。

  6.目标化管理激励指导教师。 以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强化“双导师制”队伍建设。实施学院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我院为此实施目标化管理,建立实习师傅和考评员人才库。在学徒制项目实施过程中,我院在院系两级管理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目标管理,具体做法是:①制定岗位目标;②层层签订责任状;③总结检查反馈。为此,学院出台了《宿迁技师学院(宿豫中等专业学校)社会培训工作管理与考核办法(试行)》,全力打造学院对外服务品牌,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评选并奖励先进班级管理者、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师傅,从而激励项目指导教师及相关项目实施团队。

  7.智慧化建立项目实施工具。利用学院的智慧化校园平台,利用京东云空间,建立一个智能化的项目管理工具。在校园已有办公云桌面基础上建立操作路径和访问路径。使用多元化看板,管理专业理论教学资源。该平台支持移动端和 PC,绑定微信后,可收到公众号推送 。在智慧化项目管理中,自动生成或创建任务,确定责任人、任务状态、优先级、类别时间等多维度信息,帮助企业快速高效的对项目实施进行全周期管理。

  总之,企业新型学徒制是面对企业新招录员工和转岗职工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伟培养目标的整体化学习,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企业新型学徒制的三要素是“岗位”“学徒”“师傅”。师傅既来源于企业,也来源于技工院校的学校教师。这三要素贯穿了整个学徒制培训的全过程,也是职业教育改革贯彻的核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模式、评价、师资建设、教学环境建设等都是围绕这三个要素展开的。